在评价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时,应注意以下几点:①典型和肯定的类风湿病人的RF阳性率仅在80%左右,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阳性率较低;②RF阳性也可出现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,其他慢性炎症及恶性肿瘤,如风湿热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皮肌炎、牛皮癣、结节病、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结核、气管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、梅毒、麻风、矽肺、膀胱肿瘤、白血病等;③正常人群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在5%左右,老年人的阳性率可达20%左右;④类风湿因子多见于具有关节外病变的类风湿病人,如皮下结节、血管炎、心肺损害等;⑤类风湿因子的滴度越高,出现越早,则病变越可能向严重方向发展,故RF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。
类风湿因子的测定,虽然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一定价值,但并没有特异性。类风湿因子阳性的人,不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。鉴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类风湿因子并非百分之百都是阳性。因此,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说就不是类风湿关节炎。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,应结合症状、体征、化验以及病理切片等各方面情况作具体分析。